您好,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! 去首页
查看全部
    0 已选0
    0

    我的积分

    0

    优惠券

    已领取的优惠券

    清泉书院工作内容之13:欢迎合作出版《清心斋散记》

    清泉书院工作内容之13:欢迎合作出版《清心斋散记》


    作者:黄希庆


    黄希庆《清心斋散记》效果图.cdr_0001.JPG



    清心斋散记跋文


    黄希庆


      人自学步开始,就向世人预告我将走向世界;自学母语的开始,便怀上了诗意。在童年,就预示了未来的远行;在故乡,就预示了远行人的归心。

      游子们通过童年预约的乡思,时常在月光里怅望。这就是文化传统。传统:就是世代相传、从历史承传下来的、思想、文化、道德、风俗、艺术、制度以及行为准则。传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。当传统遇上新潮,这时就要结合在传统生活中沉稳经验,大胆创新,才能活出独特的自己。

      作为一个人,饱读诗书,方能学有所成;举止脱俗,气质自然高雅;德才配位,生命自然光彩。书是吹开心扉的春风,读书是打开心灵的钥匙。每当月升中天,续一杯清茶,捧一本诗书,聆听智者独白,与心灵对话,是何等享受。

      文学作品是文人的语言工具,形象地反映生活,表达作者对人生、社会的认识和情感,以唤起人的美感,给人以艺术享受的文章。

     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具有如下特征:一是内容客观、详实;二是透彻的形象思维和生动感人的形象描写;三是语言朴实、文采飞扬;四是有恰到好处的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;五是有强烈的社会感化作用。

      生活是无字的书,眼光敏锐的人能段得出精彩的句逗。文章是有字的生活,最贴近灵魂,唯有感情丰富的人才能领会出个中滋味。好的文学作品,描写的是恒久不变的人性,能够横跨时代与读者共鸣。文人写出好的文学作品,必须有深厚的文学知识积淀。

      首先,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,就是要在一切旧事物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东西,就是要发现一件已经真相大白的事物的另一面。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,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亦如是。这里有两点很重要,第一,是否独一无二地找到和发现别人从未找到和发现的感受,这也就是文学的惟一性和独创性。

      哲学家说,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,文学作品亦如此。文人作为思想者,很难去改变这个既成的世界,但是,这不妨碍改变看世界的角度,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,世界会表现出不同的模样。要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,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场景中所观察到的事物,需要重新写入作品中时,一定要差别于接受它们时的形态,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延长和增强感受时值,这就是创意。

      创意来源于生活,创作是艺术性的思维活动,取之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例如写黄鹤楼,崔颢写了,李白就不敢写,只能留下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感叹。因为李白没有在黄鹤楼这件旧事物上找到新东西,或者说他能找到的崔颢先找到了。崔颢的黄鹤楼就成了千古绝唱。

      其次是语言描写。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,成功的语言描写,就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,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,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。发现了新的角度,找到了新的东西。那么,用什么样的语言,把这个东西说出来,这是文学的基本要素,也是文学作品好与坏的重要标准。也就是说一篇好文章,起码有两个指标:独特的审美经验与独特的表达方式,二者是不能分开的。

      再次,好的文章必须有强烈的人生追求、社会关怀和情感寄托。“家国情怀”是一个人对自己地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,是对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、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,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。对于今天的文人来说,通过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文化底蕴,尤其是透过作品,我们能够看到文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无限倾注,这无疑也增加了文章本身的厚重感和历史感。这样的作品,无疑是好的作品。

      第四是情之真,以有情之笔写现实之真。虽不至惊天地,泣鬼神,但足可点燃作者,感染读者。情不真,即是无病呻吟。诵之观之,皆味同嚼蜡。仅仅说理,那不是好作品。理融情中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方是好文章。

      一句既出,便当虏获读者之心。平淡也好,瑰丽也好,须得出乎意外,入乎意中。所谓共鸣,便从这一刻开始。要达到这种效果,不可“起笔处无用意”。这里的“用意”,非指文之立意,而是讲构思,构思需巧、需新、需奇。

      第五是结尾贵在含蓄。文似看山不喜平,讲究言有尽,而意无穷。可以一唱三叹,可以嘎然而止。不过,需得如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”;余音绕梁,三日不散。正如有人讲什么是幽默,一下子就让人发笑的是滑稽,让人们回想一下才笑出口,方是幽默,文亦同然。一个好的结尾,足可以使人回味无穷。一篇文章结束了,读者用回味与想象接续了下去,参与到再创作之中,如此方入佳境。

      第六,低调行事,谦虚为人;立身高一步,处世当须退一步。不骄方能师人之长。作品要体现正能量,体现对祖国、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,文人要在世间树立良好的榜样,言行受世人尊敬;应是崇尚和践行公共道德的典范,学有所长的标杆,应以低调做人、高调做事的品行获得大众赞誉。

      今天的文人,正处于大显身手,施展才华的美好时代;正处于一个求贤若渴,需才甚急的变革时代。我们有理由相信:好文人定会层出不穷,好作品自当层出不穷。

      过去的日子,就像朱自清所说,如轻烟一般的逝去了,只留下了片片美好的记忆。这时,抛开繁杂的琐事,卸下烦闷的枷锁,让幻想翱翔于天际;拾起笔墨,安顿好自己的灵魂,整理一下思绪,编排好一段段文字,组合成一篇篇文章;这就是《清心斋散记》的形成过程。

      《清心斋散记》是笔者多年的生活感悟。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、是一位博学的老师;它,常常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的为我指点迷津,给我以人生启迪。酸甜苦辣是生活固有的滋味,风雨沧桑是一路的风景,我却巧妙的利用化零为整的时间,坚持写作。

      向自我提问,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;向书本求知,用文字点缀生活;向人生问路,潇潇洒洒赴约;与生命拔河,把生活片段安顿在自己的思维中。用文字化成感牾,记录自己身边的生活片段,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,

      在写作《散记》的过程中,使我深深体会到,生活犹如鸡汤,越熬越有味道;生活是一本书,阅读数遍,其义自现;生活就是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故事,写尽了酸甜苦辣,世间百态,从无形到有声,从朦胧到体会。

      笔者书屋名曰清心斋,所以将散记定名为《清心斋散记》。《散记》作为精神食粮,将以丛书的形式奉献给读者;由于作者水平有限,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,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。

    草于2023年8月20日子夜


    黄希庆三本书效果图.cdr_0002.JPG


    黄希庆三本书效果图.cdr_0001.JPG